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[转贴]妙用语法分析法

  • 那是一个风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852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1/10/19 1:38:05
  • 来自:贵州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榕江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妙用语法分析法2011-01-12 16:01:59
 

分类:技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妙用语法分析法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河北省献县一中燕金城
    在文言文中,有些特殊句式可采用语法分析法进行辨析。即根据现代汉语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,来判断文言句式的结构和其成分所处的位置,然后判定所属句式类型。
    在现代汉语中,句子成分所处的位置一般是:主、谓、宾依次排列;谓语前面可有状语修饰,宾语前面可有定语修饰。如果在古汉语中句子成分排列的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,则可视为特殊现象,其句式就为特殊句式。
    下面,以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、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为例进行说明。
一.宾语前置
    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主要分为两种,即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。一般来说,作宾语的是名词和代词。如果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,这就是宾语前置了。
    1.动词宾语前置
    动词宾语前置又分为三种情况。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,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。这类句子中,一般有否定副词,如“不、弗、未、非、否、毋”等,或表示否定的动词“无”,或表不定代词“莫”。这些词后面的宾语是代词时,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。如,古之人不余欺也(苏轼《石钟山记》)中,否定副词“不”后有代词“余”作宾语,“余”应在动词谓语“欺”的后面,却置于了它的前面,是典型的宾语前置。又如,世溷浊而莫余知兮,吾方高驰而不顾(屈原《涉江》)中,不定代词“莫”后的宾语“余”应在动词谓语“知”的后面,它也提前了。
    二是在疑问句中,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置于了动词谓语的前面。这种类型的句子中,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、何、奚、曷、胡、恶、安、焉等。如,“大王来何操?”(司马迁《鸿门宴》)中,疑问代词“何”放在了动词“操”的前面,即宾语前置。又如,“沛公安在?”(司马迁《鸿门宴》)中,疑问代词“安”应放在动词“在”的后面,却处于了“在”的前面,也是典型的宾语前置。
    三是用“之”或“是”把宾语提到动词前,加重语气,以突出强调宾语。句中的“之”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,没有实在意义。如,“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”(韩愈《师说》)中,“之”把宾语“句读”和“惑”提到了动词“知”的前面。有时,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表范围的副词“唯”,构成“唯……是……”的格式。如:“唯利是图”、“唯命是从”,按现代汉语正常语序可调整为:“图利”、“从命”。
2.介词宾语前置
文言文中 ,有些介词,如“于、以、为、与、从、自、向”等,往往与其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,组成介词结构。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,它们一般放在介词之后。在文言文中,出现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,主要有以下三种:
   (1)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其位置在介词之前。如,“微斯人,吾谁与归?”(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)中,疑问代词“谁”放在了“与”的前面,按现代汉语正常语序可调整为“吾与谁归?”
   (2)介词“以”的宾语前置。如,“余是以记之” (苏轼《石钟山记》)中,宾语“”置于介词“”之前,“是以”,应为“以是”。
   (3)介词宾语是方位词时,放在了介词的前面。如,“项王、项伯东向坐;亚父南向坐”(司马迁《鸿门宴》)中,方位名词“东”、“南”,分别放在了介词“向”的前面,构成了介词宾语前置。翻译成现代汉语为:项王、项伯面向东坐;亚父面向南坐。
    二.定语后置
在文言文中,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的前边,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,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,往往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。其主要类型有:“中心词+后置定语+者”,“中心词+之+后置定语+者”,中心词+而+后置定语+者,中心词+之+后置定语。如,“求人可使报秦者,未得”(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中,定语“可使报秦”放在了宾语“人”之后;又如,“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”(苏轼《石钟山记》)中,定语“铿然有声” 放在了宾语“石”之后;又如,“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”(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)中,定语“能不易其志”放在了宾语“缙绅”之后;再如,“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”(荀子·《劝学》)中,定语“利”和“强”,分别置于宾语“爪牙”和“筋骨”之后。
在文言文中,定语后置现象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,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。 
    三.状语后置(也称为介词结构后置)
在文言文中,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,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,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。   文言文中,常见的是用“以”、“于”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。
1用介词“于”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,译成现代汉语时,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。如,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”(荀子《劝学》)中,两个“于蓝”在翻译时,要分别放在动词谓语“取”和“青”的前面作状语。 
2介词“以”组成的介宾短语,今译时,一般都作状语。如,“具告以事”(司马迁《鸿门宴》)中,“具告以事”即“以事具告。”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,实际就是“以事具告(之)。”还有一种现象,就是介词“乎”组成的介宾短语处于补语的位置时,翻译成现代汉语,可视其情况来确定是作状语,还是作补语。如,“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”(韩愈《师说》)中的“生乎吾前”,既可译为“在我的前面出生”,作状语;又可译为“生在我的前面”,作补语,一般来说仍作补语。而“固先乎吾”中的“乎吾”则一定要作状语。
【跟踪练习】 
指出下面文言句式的类型。
    1.自古及今,未之尝闻。  
2.残贼公行,莫之或止  3.吾谁欺?
4.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5.姜氏何厌之有?  6.唯余马首是瞻。
7.唯余马首是瞻。8.唯奕秋之为听。  9.子是之学,亦为不善变矣。
10.何以知之?   11.一言以蔽之。   12.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。
13.马之千里者。14.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
15.带长铗之陆离兮,冠切云之崔嵬。 16.公与之乘,战于长勺。
17.形似酒樽,饰以篆文山龟之形。18.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
参考答案:1-11是宾语前置;12-15是定语后置;16-18是状语后置。
 


   
 
 

 



 

 


 

 


 

 


 

 


 

 


 

 


 

 


 

 
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
""